中國菜到底是什么?我們應(yīng)該如何吃中國菜?如何欣賞中國菜?暢銷美食作家、多項寫作大獎獲得者扶霞鄧洛普,將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視作自己的人生使命,在長達三十年的中國美食探險之旅后,給出了她的答案。新鮮出爐的《君幸食:一場貫穿古今的中餐盛宴》,匯集了她三十年來的中餐歷史和實地研究。
《君幸食》每一章都在考察一道經(jīng)典菜肴,從麻婆豆腐到東坡肉,從蝦籽柚皮到刀削面,扶霞從特定食材或烹飪方式出發(fā),以敏銳的觀察者、熱情的局外人身份追溯中國美食的歷史變遷、地區(qū)差異及發(fā)展歷程。不同于扶霞前兩部作品《魚翅與花椒》和《尋味東西》,這本《君幸食》在沿襲其風(fēng)趣輕松的寫作風(fēng)格之外,還包含大量學(xué)術(shù)研究與人文思考。正如陳曉卿為該書所寫的推薦語中提到的,給中國傳統(tǒng)烹飪智慧找到全球性參照和現(xiàn)代性詮釋,眼界開闊、考據(jù)精深。
君幸食一詞來源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貍龜紋漆盤,食盤內(nèi)云紋間隙處朱書君幸食,即勸君進食、吃好喝好的意思。扶霞在英文原版的扉頁上選用這三個字,一則同書名InvitationtoaBanquet完美貼合,二則足見其對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極為推崇。
多年來,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嘗美食,與當(dāng)?shù)氐氖巢纳?、廚師和美食家交流,在典籍和食肆中體味中餐的獨韻。無論是稻米與大豆的重要淵源、舶來原料的美味誘惑還是佛教素食的悠久歷史,你都能在扶霞的觀察中讀到中餐傳統(tǒng)的獨有智慧,回應(yīng)時代的提問和挑戰(zhàn)。
《君幸食》以扶霞兒時最熟悉、英國的中餐外賣店必備菜肴糖醋肉球開篇,講述自己同中餐由來已久的緣分及西方人對中餐根深蒂固的偏見。最后一章又以在美國盛極一時的雜碎收尾,強調(diào)中國菜在全世界最受歡迎同時又最不被了解的矛盾處境,呼吁人們關(guān)注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中國風(fēng)味,贊美中餐的工藝、理念、樂趣、智慧巧思和對養(yǎng)生的關(guān)注,都值得被奉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瑰寶。二者之間的二十八章分為灶火天地庖廚和餐桌四大部分,二十八道菜肴依次登場,恰似一場貫穿古今的中餐盛宴。
第一部分灶火,關(guān)注中餐的起源,探究烹飪哲學(xué)的根本。第二部分天地,介紹食材的選擇。第三部分庖廚大談中餐精湛絕倫的烹飪技藝,鍋塌豆腐一篇更是附上蒸、燴、炒、煸、熘、熗等數(shù)十種中餐烹飪術(shù)語的中英文對照及簡要解釋。第四部分餐桌仿佛邀請人們圍坐一席,暢聊食物及其背后蘊含的豐富思想。
扶霞在書中所述,中餐是藝術(shù)、是工藝、是魔法、是小小廚房中百味的幻化、是原材料的七十二變。從鴨舌到柚子皮,萬事萬物都能變成食物,給人們帶去愉悅。文/本報記者祖薇薇